广西传统村落——龙井村
2018-05-08 09:15   

龙井村位于贺州市中部的沙田镇,离市区约12公里,全村人口约2700人,村域面积约32公顷,主要有张、黄两大姓。村落位于小凉河沿岸,西去1华里为黄姚至八步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内古榕古樟苍翠婆娑,环境古意优雅,河边不远有一古泉,名曰龙井泉,井水自地下汩汩涌出,清澈甘洌,终年丰盈,龙井泉是龙井村百姓最便捷的生活水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龙井人。相传龙井泉乃龙母眼睛所化,“井”和“睛”同声,故名龙井,龙井村也因此而得名。龙井泉水十分神奇,久旱之后,井出浑水,天则必雨;久雨之后,井出浑水,天则必晴。龙井门楼上的对联:“井沸能征晴雨时,龙潜自有风云会”,就是对龙井泉这个传说的生动写照。数百年来,龙井村民利用龙井泉水的清浊来预测天气,判断农时,却也甚是精准。

1、龙井村.jpg

龙井村

龙井村始建于何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据1985年贺县人民政府编的《贺县地名志》记载:“龙井,龙井村驻地,建于1480年,村口河边有口井名叫龙井,故名”。

2、龙井泉_副本.jpg

龙井泉

龙井村人民为防匪盗,原来在村的四周建起高约3米的三合土围墙,并建有10余座门楼,设瞭望孔和枪眼,现仅残存部分。龙井村现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面积约80000平方米,有古民居、祠堂、门楼、古井、石板街、卵石路面等,村落统一建有公共门楼,现存有镇龙坊、旭升楼、龙井门楼等,同时各家各户还另建有门楼,门楼的特别之处是门柱、门头、门槛均用十几厘米厚的石板镶嵌而成,两扇门板则是用两块厚重的樟木板做成,村中巷道用石墩、石板和卵石铺垫相连,民居天井均用方形石板铺成,砖墙用三层青砖砌成。

4、龙井门头石雕福禄寿三星拱照.jpg

龙井门头石雕福禄寿三星拱照

龙井村传统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镬耳山墙、博古山墙、船形正脊,青砖青瓦青石板、木柱木匾木构抬梁、砖雕石雕木雕、壁画灰塑砖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模式和建筑装饰在龙井村中随处可见,基本装饰纹样以“松鹤延年”、“喜上眉梢”、“花开富贵”、“鲤鱼跳龙门”、“福禄寿三星拱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龙生九子”等吉祥、避邪图案以及寓言故事为主,惟妙惟肖,工艺十分精湛。这些建筑一般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其建筑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井一层一书房,二进二层二厅堂,大门不通走侧廊”。主体建筑座西向东,分为两进,前后进之间以天井及两廊连接,北廊开侧门与外界连接,成为主要通道。据当地村民介绍:不走正门而走侧门的原因是保护祖宗不被惊扰,还有一种说法是横门侧进,有发横财之意。村中的巷道也是“男女有别”,龙井村至今仍保留着专供男子出入的拱北巷和专供女子出入的镇龙巷,并都建有专属门楼,目前保存较好的“镇龙坊”便是镇龙巷的门楼。

3、龙井门楼.jpg

龙井门楼

5、龙井旭升门楼.jpg

龙井旭升门楼

龙井村人历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文重武的传统,很早就在龙窝楼内自办有学堂,学堂既教文化,也练武术。据《张氏族谱》记载:龙井村在清代,便出了五名举人,考取功名者达70余人,尤其以清末拔贡、民国三任总统的国会议员和总统顾问张廷辅(1875年—1951年)和清末詹事府詹事张廷珊最为著名,所以在龙井村,大夫第、副郎第、进士第等府邸和匾牌比比皆是。

龙井村,山环水抱,田园阡陌,是一处体现我国传统的村落选址以及建造技艺精湛的古村落。2015年4月,龙井村由广西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广西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