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宋时期,
贺州市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
瑶族服饰的流传,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贺州市瑶族服饰样式之多,
装束之奇特,各不相同,
贺州瑶族服装分为三大类,
即过山瑶服饰、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
其中过山瑶服饰最为复杂,以妇女头饰为例,
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帕三类。
尖头当中又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
平头当中又分为包锦平头和缠纱平头。
包帕当中则分为单帕和重帕。
- 尖头瑶 -
尖头瑶因女帽如塔尖而得名。之所以帽尖是因为古时候尖瑶妇女都将头发梳成一个上小下大的冲天发髻垂直地立于脑顶之上,发髻中还竖有一根木棍,头巾只能绕着发髻包缠,如此包出的帽心自然就会象金字塔一样下大上小成为尖顶,使得戴在帽心外的帽子也只能成为尖顶。
平地瑶主要居住在富川县东部丘陵地区。
因居住在山下,
服饰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除盛行机织瑶锦外
还善长汉族地区流行的剌绣工艺。
土瑶
土瑶主要分布在平桂区鹅塘镇的明梅、
槽碓、大明和沙田镇的金竹、
新民、狮东等村寨。迄今,
土瑶仍坚持于节日期间穿上本族服饰。
瑶族服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文化,
动植物花纹反映瑶族的
渔猎生活和农耕经济,人形纹
体现了瑶族原始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
体现瑶族人民的年龄、婚烟、社会、
历史、习俗、美学等,
对于瑶族地区的文明发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
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现代进程深入瑶山,
许多服饰已经消失加上制作工艺后继乏人,
濒临消失的危险。为加强保护,
贺州市于2006年将瑶族服饰申报成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在八步区黄洞瑶乡建成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瑶族服饰》传承保护基地,
还有平桂沙田土瑶瑶族服饰展示馆、
贺州学院瑶族服饰展示馆。
通过大力开展传统瑶族服饰制作展示活动,
在传承保护基地开设传习班,
组织瑶族青年学习传统技艺等多种形式,
在动态中保护该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