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设立。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对巩固贺州在整个南岭瑶族地区的核心影响力,整体性活态传承和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贺州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区域分布图
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交界的南岭民族走廊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的汇聚交融之地,贺州市有瑶族人口34.899万人,是全国瑶族人口最集中的设区市,也是西南边疆与南岭走廊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贺州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集中,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65%以上,《瑶族长鼓舞》、《瑶族蝴蝶歌》、《瑶族服饰》、《瑶族盘王节》等先后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瑶族传统歌舞、民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传统医药等活态传承至今,贺州有着建立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必要条件和独特文化资源。
贺州市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布图
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昭平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文化聚集地区。重点保护瑶族服饰文化空间、瑶族长鼓文化空间、瑶族民歌文化空间、瑶族节庆文化空间、瑶族传统技艺文化空间、瑶族传统艺术文化空间等六大民族文化空间,主要保护内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对象为区域范围内的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象为区域范围内的国家、自治区、市、县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象涉及保护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民族文化村落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蝴蝶歌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回瑶族调马
自治区级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对促进贺州市瑶族整体性活态保护和发展以及瑶族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促进南岭民族走廊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对推动贺州在南岭地区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